張全新 防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黨和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政策和方針原則。因此,隴南市如何通過扶貧開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就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長期的重大任務。本文著重從20年扶貧開發的成就與經驗、貧困成因及扶貧開發存在的困難和對策的分析,使人們充分認識貧困是制約隴南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增加扶貧開發投入,讓隴南山區人民加快穩定脫貧的步伐。唯其如此,才能實現社會公平發展,才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構建隴南和諧社會。
防拷一、20年扶貧開發成績顯著,出現了兩個主攻階段,提高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能力,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防拷1、兩個主攻階段的數據告訴我們:扶貧開發成績顯著。 第一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展扶貧開發以來,全市貧困人口由1986年的154.7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17.81萬人(不含返貧人口),貧困發生率(貧困面)由1986年的71.83%下降到2000年的7.4%,以每兩年遞減10%的速度減貧;人均占有糧、人均純收入分別由219公斤和193元增加到2000年的250公斤和956元,人均占有糧增加31公斤,人均純收入增加763元。
防拷第二階段,2001至2004年,全市共有29.21萬貧困人口實現基本和穩定解決溫飽:其中,有6.3萬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占2000年底絕對貧困人口38.37萬人的12.3%;有22.91萬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溫飽,占2000年底收入人口90.51萬人的25.31%。2004年底,全市有貧困人口99.67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32.07萬人,占農村人口的13%,低收入人口67.6萬人,占農村人口的28%。全市農民人均占有糧達到328公斤,農民純收入達到1252元。
防拷以上兩階段兩組數據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困地制宜,不斷完善發展思路,組織措施到位,形成了全社會扶貧攻堅合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防拷2、兩個主攻階段,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經驗推廣到全省乃至全國。
防拷1986年至2000年為扶貧開發的第一個主攻階段。此間根據隴南實際,推廣和倡導的"四個一"(人均一畝基本農田,一戶一畝林果園、一戶一頭商品畜,一戶輸出一個勞動力)的扶貧開發新思路,在指導隴南經濟和建設上,確實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因為:一是推廣和倡導"四個一"符合隴南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二是"四個一"的實施激發了全區農村經濟的活力。三是"四個一"的全面落實,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培育和發展了農村的支柱產業。四是"四個一"的持續發展,為隴南20世紀90年代的農村經濟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五是"四個一"的不斷實踐和完善,成為甘肅全省扶貧開發的有效途徑。柳民、袁健主編的《隴南扶貧開發與"四個一"工程》一書,已對這一階段作了全面總結。
防拷2001年至2005年是扶貧開發的第二個主攻階段,進入新世紀后,經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我市武都、宕昌、禮縣、西和、文縣、康縣、兩當七個縣(區)被列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比上世紀國家貧困縣增加了1個縣;省上審定我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224個,占全省919個的24.4%,占全市鄉鎮總數的92.6%,審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以內的重點村2433個,占全省8790個的27.7%,占全市總村數的71%;核定貧困人口128.88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38.37萬人,低收入人口90.51萬人,貧困人口占全省的18%。我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鄉、村和貧困人口均居全省各市州之首,進一步凸現出我市在全省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主戰場地位。面對新形式、新任務,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認真貫徹國家和省上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精神,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黨政工作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制定了《隴南市2001-2010年農村扶貧開發規劃》,進一步完善了隴南扶貧開發的新思路,即以扶貧開發總攬農村工作全局,堅持開發式、開放式、帶動式、推動式、異地式扶貧的路子,一手抓扶貧開發,一手抓小康建設,一手抓基本解決溫飽,一手抓穩定解決溫飽,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實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整村整片整流域推進的綜合開發新思路,加快了扶貧開發的進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防拷二、貧困成因和扶貧開發存在的困難及對策
防拷《減貧宏觀經濟學》報告發現,貧困急劇下降時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農產品價格明顯升高,工農業貿易條件(即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明顯改善。反之,貧困人口下降放慢甚至不降反升時期,往往伴隨著農產品價格下跌,及工農業間易條件的惡化。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原因。說到這里,我們還得直面"三農"問題,因為扶貧開發從根本上講就是為了解決貧困地區的"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起制約作用的兩個主要矛盾為:一是基本國情矛盾即人地關系高度緊張;二是體制矛盾即城鄉分割對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這兩個矛盾是"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時也是扶貧開發邁向縱深的瓶頸。在人地關系高度緊張這個內在基本矛盾制約下,解決"三農"問題,很大程度上要靠農村外部條件的改善,要讓農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但正是城鄉分割對立的二元結構,將農民封鎖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封閉的環境中,農村人口持續增加,耕地無限細化,農業效率低下,教育、衛生落后,生態破壞,農民貧困,這是造成農民貧困的又一個深層次原因。隴南市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除了以上兩個深層次的原因和嚴酷的自然條件外,還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殊的原因:
防拷1、資源約束性貧困
防拷隴南市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人多地少,又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市,農民收入近80%來自農業。近年來,雖然各縣、區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推廣力度,但農村土地有限,加之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因此僅靠現有土地和種養方式很難實現農民收入的突破。人地關系的緊張,資源瓶頸的制約,日趨嚴峻。
防拷例如,全市有80%以上的地方自然條件嚴酷,資源匱乏,人均占有梯田、水澆地等基本生產資料量少質差,很多地方人均占有梯田不到0.5畝,水澆地僅為0.2畝。聯合國確立的人均占有耕地的警界線是0.8畝,危險線是0.5畝,我們的農民人均占有耕地處于危險線邊緣。由于人地關系高度緊張,耕地承擔的對農業人口的生存保障功能遠遠大于耕地的生產功能,即土地無法產生效益,僅僅維持農民活著,試想:誰愿意爬上陡峭的山坡開墾荒山,誰愿意寒冬臘月冒著違法被抓的危險去砍一棵行道樹呢?生存使然。再假如,宕昌縣3331平方公里土地,如果生存15萬人,而不是29萬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不會是中國貧困冠軍縣。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我們別無選擇,加大異地移民搬遷和勞務輸出的力度,使農民在耕地以外真正找到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這是扶貧工作的重頭戲。如何演好這出戲?無須贅言,宕昌縣多年堅持異地搬遷和勞務移民輸出,已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途徑。
防拷2、基礎設施約束性貧困
防拷基礎設施約束性貧困是造成了隴南市扶貧難度大的重要原因。目前,全市尚有537個村不通公路,171個村不通電,1460個村人畜飲水存在困難。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瓶頸制約,很多縣、區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設施嚴重老化,導致水資源浪費。宕昌縣很多村上沒有進行科技服務的場所,沒有文化設施,村民一般不進行集體文化活動,沒有生產和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岷江污染嚴重,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這里我插一句話:如果我們能夠變費為寶,象湖北恩施一樣,在隴南山區興起沼氣熱,圣火就一定能夠點亮農村文明。我認為,在隴南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一定要把推廣沼氣寫進去,因為推廣沼氣最適合隴南實際?;A設施具有公共產品性質,以贏利為目的的私人資金一般不會介入,唯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才能逐步改善。所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長期發展的保障。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是今后國務院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這又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政府要強化服務功能,按照"跳起來摘桃子"的原則,多方爭取項目。我們天天找項目,而今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支持農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予我們無限的項目,使我們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繪最新最美的畫圖。
防拷3、人力資源的貧困
防拷貧困鄉村科教文化衛生事業發展滯后,人力資源貧困的問題十分突出。在貧困山區,活著是第一位的,過去政府在社會化服務方面投入很少或很不重視,特別是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事業領域,而恰恰這些領域正是保證可持續發展和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在改革和市場化過程中原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同程度的崩潰,而新的、合理公平的體系尚未建成,農民的負擔反而加重。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由于保守和小農意識,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打工則只能出賣苦力,嚴重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瞻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和諧社會發展的進程。因此,人力資源開發是當前反貧困戰略的主要內容。貧困不僅僅意味著低收入和低消費,也意味著缺少受教育的機會,營養不良,健康狀況差。普及初等教育,進行職業培訓,提供初級保健服務,開發人力資源,就是要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即我們隴南市以整村推進為載體,建設和諧文明新農村。具體講就是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
防拷4、返貧的困擾
防拷"返貧"是指貧困人口在脫貧之后又重新陷入了貧困的現象。"返貧"現象的存在,部分抵消了人們為減輕貧困所作的努力,從而延緩了人類緩解貧困的進程。我市返貧大致有"天災"返貧,生育返貧和因病返貧三種原因。"天災"即自然災害,是導致隴南山區返貧的直接原因。但同時,它又是一種結果,即生態失衡的結果。在隴南山區,存在著兩個返貧的惡性循環,即人口的惡性循環和生態的惡性循環,兩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一方面群眾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窘境,另一方面,群眾為了生存和發展又會對環境進行開發、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貧困—環境破壞—越來越貧困"的惡性循環。常言道:"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窮",群眾因病返貧的家庭在沒有合作醫療,缺醫少藥的農村是很普遍的。隴南市基本解決溫飽的地方很不穩定,極易返貧。扶貧開發呈現出豐年見大效,常年見微效,災年失效返貧的波動局面。據統計,全國每年大約有10%的脫貧人口又重新戴上貧困的帽子。我市的宕昌縣,脆弱的生存環境,遇災后,幾年緩不過來,返貧人口比例更大。還有,用"以工代賑"資金修建的很多公路的某些路段,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就地消失,這是常見的。因此,堅持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相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農村合作醫療相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才能保障穩定脫貧,才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防拷5、全市整體經濟發展緩慢的制約
防拷全市整體經濟發展緩慢,經濟內生性儲蓄和投資能力有限,發展資金嚴重不足,自身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能力很弱。隴南是全省最貧困的市之一,對資金投入推進發展的依賴度較大,屬于投資拉動性經濟。目前全市9縣(區)均為赤字財政,財政自給率僅為25%左右,一些縣則更低,如宕昌2004年,可用財力1.6億,大口徑財政收入僅1417萬元,僅夠給干部職工發兩個月的工資。如果沒有大量資金的注入,難以打破低收入——低投資——低效益——更底收入的惡性循環。因此,加大對貧困地區資金投入,建立有特色經濟的主導產業,應是我市扶貧的核心內容。像定西市,國家開發銀行甘肅省分行一次性為定西貸款10個億,幫助建立有特色經濟的主導產業,推動城市建設,注重定西市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以城市經濟和上規模的特色經濟反哺農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同時增加農民參與市場的機會。定西把土豆能做大做強做到全世界就是典型,值得我們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王",再如德國、美國和日本,他們開發落后地區成功的范例更值得我們借鑒。東、西德統一后的十年間,德國政府向東部的財政轉移支付高達1.2萬億馬克,對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進行投資補助,有效地遏制了東部地區資本和人才的流失,迅速使國內東西部經濟得到平衡和諧發展。美國瞄準朝陽產業,借重科技力量使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得柯薩斯等洲迅速崛起,1994年加利福尼亞的國民生產總值躍居全美50個州的首位。日本政府因地制宜,將奶牛飼養作為北海道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為了實現奶牛飼養現代化,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日本政府制定了"奶牛飼養振興法",大力整治農業基礎設施,運用科技提高土地肥力,在日本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保持了北海道可利用土地面積的持續增加,其人均收入只略低于東京。
防拷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我們必須直面我們所承繼的嚴酷的自然環境,我們唯有從隴南的實際出發,把扶貧開發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來抓。隴南的山水才能唱響和諧的音符,漸進的和諧社會景觀和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才能經過我們艱辛的努力得以實現!
防拷(作者系民盟隴南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主任;隴南市監查局副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