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光璧
防拷中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已經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在先后三個五十年中分別完成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示范、基礎學科的奠基和工業技術基礎的建設。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貢獻可概括為四個方面:發展科學技術專業以培養各種專門人才,建設科學技術研究機構以供各種專業人員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為解決國防安全和經濟建設問題盡心竭力,與國際同行合作研究為科學事業承擔國際義務。對于二十世紀的一百年,二三十年代成為奠基者們愿意回憶的“黃金時代”,六七十年代成為開拓者們自豪的“英雄時代”。在“科教興國”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們正在走向創新者們的“希望時代”。
防拷從中國科學事業的未來發展考慮,我們對所面臨挑戰的認識如何?我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以及諸多問題的癥結何在?都需要從國家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刻的檢討,以便既高瞻遠矚又實事求是地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在海南博鰲舉行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4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先生明確地指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存在著各種不協調。我這里只討論三個方面的協調發展問題,即科學與技術的協調發展、三種研究模式的協調發展和科學與人文的協調發展。
防拷中國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約二三十年,而在人均收入、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方面的落后約一百年。面對這種情況,技術優先戰略無疑是正確的??茖W技術面向經濟的方針也的確為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做出了重要貢獻。
防拷但我們也應當對這一方針的另一后果有清醒的認識,中國近十多年經濟增長的取得是以科學水平的下降為代價的。國家科學獎的高級獎項獲獎者逐年減少并且一等獎還幾次出現空缺,迄今中國還少有開拓新領域和與國際同行并駕齊驅的研究工作。我們的科學技術投入只占世界投入總量的百分之幾,而且國際論文的產出/投入比為世界平均的一半。人口占世界近1/5的中國,在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卻只占世界論文總量的百分之幾,而且反映科學水平的高引用率論文又只為其中的百分之幾。對世界科學發展的這種微不足道的低貢獻率,與世界政治五強的國際地位不相稱,與即將躋身世界經濟大國的目標不協調。
防拷如何改變中國科學處在世界科學中心邊緣地位的這種落后狀況?我們能不能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發揮潛在的科學創造力?人類的歷史和科學的歷史都表明,“邊緣區”和“邊緣人”是最富創造力的。就科學和技術領域說,發揮“邊緣”潛在創造力的途徑在于,注意從技術和工程中發現新的科學問題。對于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從技術和工程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并加以選擇研究,而不是一味地追隨和模仿發達國家,應該是一種兼顧技術和科學的可行的科學發展戰略。
防拷科學是一種始終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而發展和變化著的文化形式。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活動的模式發生了從“學院科學”向“后學院科學”的轉變。當今的是學院(自由研究)模式、國家(命令)模式和企業(市場)模式疊加并存。
防拷作為后學院模式的國家模式和企業模式不完全遵從默頓規范,他說所有者的、局部的、權威的、定向的和專門的,但其集體化、官僚化和商業化的傾向會扼殺科學家的創造性??茖W開始讓位于后學院科學,但并非意味著學院科學理想目標的徹底放棄,因為創造的源泉主要依賴學院模式。
防拷科學事業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以我們的留學事業為例,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幾萬名留學生中出現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而后半葉的幾十萬名留學生中竟無一人與諾貝爾獎有緣(不包括臺灣)。這并不表明中國青年學子的智力水平在下降,也不能完全歸罪于偏實用的傳統思想的慣性,而是應檢討當代中國的主流價值觀。為了實現科學的社會功能,必須給予它相當多的行為自由和言論自由。組織科學與社會的接觸和試圖將科學轉變成家務奴隸都是不明智的。我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改革和改制,必須注意三種模式的協調發展,并且應特別注意發展學院模式的傳統。
防拷人們必須將科學研究視為一種由種種慣例和傳統支配著的特定文化,才能從撲朔迷離中找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道路。人類學意義上的大文化觀包括技術、制度和觀念三大組成部分,并且其演化經歷了技術主導的農業文明和制度主導的工業文明兩個歷史時代,當代社會正在走向觀念主導的科技文明時代??茖W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屬于觀念文化的范疇,它作為理性觀念與信仰觀念、價值觀念并列。觀念文化本身也經歷了信仰和理性主導的兩個時期,正在向價值主導的新時代轉變。理性的科學正面臨著價值論證的考驗,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科學傳統開始被關注,包括李約琴(1900-1995)諸多研究和楊振寧先生最近在文化高峰論壇上的發言。
防拷李約琴認為不應把傳統的中國科學視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失敗的原型,并主張中國古代賢哲的思想中保存有“內在而未誕生的、最充分意義上的科學”。他為中國科學在產生世界新科學的過程中安排了更崇高的地位:中國科學傳統將為科學的未來發展開辟道路,現代自然科學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各種道德上的問題,都可以從中國文化所包含的偉大的傳統道德精神中取得解答,將西方世界從它陷入的機械唯物論和唯科學主義的深淵中挽救出來。我們也不應再對自己的民族科學傳統妄自菲薄了。
防拷我們之所以必須尊重傳統,是因為傳統是創造未來的必要條件。提倡一種以科學新成就為基礎的貫通古今、契合東西方的新文化觀,已成為建構世界主義的后現代科學觀的進路??茖W知識與人文知識發展的不平衡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但兩者的融合和統一的趨勢將不可阻擋。人文學科的落后狀態和科學的不盡人意已被世人所關注,并被試圖努力地改進著。盡管這些努力可能會同時改變兩者的面貌,但人們的注意力仍會更多地集中在主流科學上。
防拷摘自《新華文摘》2005年第五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