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央副主席 馮之浚
防拷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中國共產黨以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整體推進的戰略眼光,完善執政方略、健全執政體制、科學執政方式、鞏固執政基礎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只有通過促進發展和深化改革才能解決我國轉型期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才能更好地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的和諧、進步和穩定。
防拷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重要目標,它也應成為我們參政黨在新的歷及條件下的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參政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建言獻策,通過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加強參政能力建設,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努力維護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防拷一、發展的實踐與科學發展觀
防拷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而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發展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五十多年的發展實踐中,人類對發展觀的認識越來越深化20世紀50年代,以劉易斯為主的美國經濟學家將發展完全等同于經濟增長,結果實踐中有些國家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甚至是“負發展”的現象。20世紀60年代末,瑞典發展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增長不等于發展長,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和社會改革的有機結合。70年代,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宣言》明確提出“持續增長”“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逐漸得到了認可。80年代,聯合國推出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整體的、內生的、綜合的”新發展觀,強調“人本” 重于“物本”,著重人的發展,聯合國為此提出人類發展指數(HDI),這個指數超越了經濟方面,在經濟與道德、效率與公平、工具與目的、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上,力圖溝通、平衡與和諧。把人均壽命指標、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標和人均收入指標列為綜合發展指數,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和諧的綜合反映。
防拷中國共產黨人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指導下,通過對現代化實踐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要發展、怎樣才能發展和怎樣判斷發展的標準等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認識,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觀。進入21世紀,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問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不僅國人關心而且世界矚目。中國的發展在為世界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中國的發展實踐也在為發展理論的發展添加著寶貴的思想財富。
防拷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總結了改革開放25年的經驗,全面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和改革觀,提出了“五個統籌”, 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緊密結合、相互統一的戰略思想,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當前,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要科學地把握、正確地認識、全面地理解“發展”的內涵,就必須擯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的影響,堅持“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我國農業發展滯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建設,重點發展壯大中心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適度發展小城鎮,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托交通干線,發展城市帶。
防拷統籌區域發展:繼續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同時要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促進中部隆起,也要在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上下功夫,要繼續關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武漢經濟區等五個區域經濟發展的亮點。
防拷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把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兼顧并重,使之共同發展。要關心公共管理、關心社會保障、關心教育文化。就是要注意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防拷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著力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問題。為此,要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樹立循環經濟觀念,努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注意五個統籌協調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不同社會階層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協調發展。
防拷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是中國百年來正反經驗的高度總結,是近年來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充分肯定,也非常重要。
防拷“統籌”是對客觀世界最真實的認識,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思路,也充分體現了和諧之意。實際上,統籌就是兼顧,兼顧就是和諧。
防拷二、認清改革新形勢,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防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取得的發展令國人振奮,令世界矚目。特別是在這二十多年中,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表明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據研究測算結果,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超過60%成為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歷經了三個階段,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呼喚”市場經濟體制,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初步框架,再到十六屆三中全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二十多年來的改革,從推進過程上來看,采取的是秩序漸進,由試驗到推廣,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漸進式、探索性的過程。漸進式改革具有這樣一些特征:體制外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之外或者計劃經濟體制薄弱的邊緣環節,給予市場經濟一個實驗空間;增量改革,在保留計劃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經濟體制的同時,不斷引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因素;雙軌制改革,新舊兩種體制并存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分量逐漸超過計劃經濟體制;單項突破性改革,集中對部分政策的變革;傾斜式改革,改革選擇了那些舊體制的影響較小又有建立新體制條件的地區作為突破口;普惠制改革,使絕大多數人受益的改革。
防拷實踐證明,我國的漸進戰略是成功的,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當前改革進入了深水區,處在總體攻堅的階段。因此,決不能忽視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對于今后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要有清醒的認識。
防拷深化改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動力。改革的實踐告訴我們:既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又要使大多數人受益,這必須成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的一項原則。為此,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貫徹“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發展戰略,這就要求今后的改革必須注意處理好四個重要關系:(1)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和諧。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該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評估產業政策的就業效應,使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實現和諧。(2)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和諧。要注意克服只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發展的現象,克服“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促使經濟和社會共同發展。(3)中央權益和地方權益的和諧。要重視發揮中央和地方兩種力量在改革中的積極性,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內部的權利分布更加和諧。(4)利益總量和利益分配的和諧。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推進利益關系調整,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讓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的成果。這對順利推進未來的改革至關重要。
防拷在整個改革的進程中,必須使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得到看得見的物質文化利益,使他們愈來愈深刻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祖國的富強之道,也是人民的富裕之道,從而使他們更加自覺地為之共同奮斗。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只有這樣,我們的改革和建設才能始終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防拷三、和諧是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核心
防拷和諧不但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國古哲先賢們所追求的理想?!昂汀笔侵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其內涵十分豐富,充滿了大智大意的深刻哲理?!昂投煌钡摹昂汀?,一是主張多樣,二是主張平衡,“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提倡寬厚之德,發揚包容萬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載物”的博大精神。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昂汀蹦墚a生新事物,五聲和,則可聽;五色和,則成文;五味和,則可食,推及施政,則必須協調各種利益,綜合不同意見,化解復雜矛盾?!昂投煌?,則和實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疊加起來,不可能產生新事物,就不可能生機勃勃,而出現“同則不繼”的現象。
防拷將“和諧”用于人際關系,“寬則得眾”, 以寬和的態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的信任?!熬由喜粚?,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防拷將“和諧”用于政治,則能“政通人和”,促進歷史發展,文化繁榮。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的光輝時代,是和當時的“和諧”的文化政策和“養士”政策密切相關的?!昂椭C”能促進新事物、新思想的產生,能出現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的局面。反之,只能是萬馬齊喑,鴉雀無聲。
防拷將“和諧”用于經濟,則能促進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我國許多朝代的開初,為了給人民一個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機會,都實行一段休養生息的政策。這種“和諧”政策,確實對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過良好的作用。
防拷將“和諧”用于外交,則“協和萬邦”,既維護自己國家的獨立,又不向外擴張;既不侵犯別國,也絕不允許別國侵犯。這是中國愛好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優良傳統。
防拷將“和諧’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則“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人類發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與自然界保持和諧,才能維持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才能既滿足代內需求,又實現代際公平,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調發展。
防拷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人際關系的“和諧”理論是十分深刻的。它作為一種調節社會矛盾使之達到適度、適時、適當的和諧狀態的深刻哲理,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穩定和祥和。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正確處理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觀,既繼承古代文化傳統又代表時代精神,結合國情,予以創新,制定了協調、統籌推動社會走上以人為本,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之路。
防拷四、加強參政能力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言獻策
防拷在我國政治體制中,統一戰線是“和諧”理論的最好實踐。胡錦濤同志在人民政協成立55周年大會上講話時指出:“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偉大力量的源泉”, 統一戰線的主題是圍繞大目標、實現大團結,當前它已經發展成為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由于統一戰線具有溝通感情、聯絡友誼、凝聚人心的獨特優勢,因此,要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統一戰線發揮其價值和作用。
防拷民主黨派作為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政治聯盟的性質,團結面較廣,聯系面較大,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民主黨派要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高度,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的工作,維護社會政治穩定,這也是新時期參政黨履行職能的重要內容。參政黨要通過加強同各自成員的聯系,做好通報情況、溝通思想的工作,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的人越多越好,團結的面越寬越好。要引導各自成員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堅持以人為本,了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情況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呼聲和要求,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影響穩定的突出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努力維護好社會穩定,加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
防拷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參政黨要不斷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更加堅定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毫不動搖;不斷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始終把發展作為參政為民的第一要務,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圍繞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不斷提高組織領導能力,能夠把各級組織和廣大成員的思想統一起來,力量凝聚起來;不斷提高合作共事能力,擺正位置,找好角度,協助執政黨做好工作,為“三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