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大幅提高和回歸傳統、復興文化步伐的加快,一年一度的清明與民間祭掃活動也越來越熱烈、越來越高漲、規模越來越大。緬懷先祖,祭奠親人,乃中華民族幾千年之優良傳統,亦無可厚非。
2009年,河南省新鄭市和陜西省橋山市黃帝陵紛紛“公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黃二帝是不爭史實;
2010年清明節,湖北山竹和甘肅天水“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女媧也是不爭史實。
2011年清明節,河南省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隆重舉行“公祭”,其主題是:“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陜西橋山市也于同日在黃帝陵景區舉行隆重“公祭”軒轅黃帝活動。
2011年5月26日,湖北省隨州市烈山之上,舉行“世界華人尋根尋祖暨拜謁炎帝神農”大典活動。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大典儀式上宣讀祭文,全國政協、國家宗教局派員參加,還有海外各界名流及本省知名企業家出席儀式,其規模和儀式可謂神圣莊嚴肅穆。
2011年6月22日上午9時,甘肅省天水市伏羲廟內古樂幽幽、莊嚴肅穆?!?SPAN lang=EN-US>2011(辛卯)年甘肅省‘公祭’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在這里舉行。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宣布大典開始,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恭讀祭文,歌頌伏羲功德,傳達羲皇兒女繼往開來之志,祈愿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甘肅各界代表萬余人參加這次“公祭”大典,規??芍^大矣!
“公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應是代表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大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祭祖大典”?!笆〖壒馈笔且环N地方政府的行為,似乎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祭”之“代表行為”。
在這種“公祭”活動的背后,披露出這樣幾個困惑:首先,給國人造成祭祀華夏始祖是當地政府和民間行為,與國家、民族無干;其次,給國人造成“到處是祖宗,到底祭哪個”的懷疑;第三,這種“公祭”行為是地方政府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具有商業性質的行為,缺乏濃厚的文化內涵,失去“公祭”的莊嚴性,神圣性,未能在國人精神層面真正起到凝聚民族靈魂和精神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失卻了“公祭”的民族神圣性、統一性、莊嚴性和普遍性;第四,各地“公祭”無疑是耗費巨資,將一次性能辦好的事,重復空耗巨資,實屬浪費。
“公祭”是國家與民族的大事?!蹲髠鳌吩疲骸皣笫?,唯祀與戎”。具有6000年文明傳承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更是人類歷史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古老的禮儀之邦。然我國除了國慶大典以外,則無具有國家行為的國家大典,是世界上大典最少的國家。但受我國古老文明影響最深的東南亞諸國,幾百年來,作為國家大典的“公祭”從未中斷,在很大程度上延續和傳承了民族性,不失為一種具有強烈民族精神的國家行為。
我國近幾年舉辦的幾次國家大典影響深遠如:
汶川大地震后的5月19日,中央領導集體在新華門向罹難同胞致哀,震撼了世界,震撼了中國,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那是一幕怎樣的感人畫面!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陸??杖?、各行各業13億中國人民,在同一時刻致哀痛悼,那又是一幅怎樣的大悲大美之作!至今想來,依然令人悲壯,令人唏噓不已。
2008年8月18日晚8時,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那又是一幅怎樣讓世界為之振奮,讓中國人民為之歡呼的壯觀華麗畫面?
200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典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莊嚴神圣進行。那又是一幅怎樣的壯偉震撼的歷史畫卷?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那又是怎樣一幅幅激動人心的壯觀?
2011年西安國際園藝博覽會的開園盛會,至今想來,依然令人激動!
“國家大典”,無疑具有培養國家精神、民族精神作用的一種國家行為,對民族靈魂、民族認同、民族歸屬、民族凝聚具有極大的向心力和升華作用。決不可小視,等而不視或熟視無睹。
清明節放假,也是近年國家頒布的新法令,說明國家在復興民族傳統方面邁出了一大步。把祭祀華夏民族始祖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上升為國家行為的“國家大典”,無疑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也是列入國家大典的最好時機,為領導13億國人和團結海外僑胞共同走向富強文明之路,走向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和推動作用。
筆者認為,國家應指定一處在現有“公祭”場所的基礎上進行二度設計,或擴大或補充建設一些必要場館設施,作為國家“公祭”的固定場所,顯其權威性和唯一性,此為一也;國家制定一部大典的制度,如國家“公祭”大典儀程、服飾、器具、禮品、規模、規格、音樂和舞蹈等,此為二也;邀請國家相關部門、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黨政軍、人大、政協主要領導及各界名流、世界各地華裔政要、商界巨頭、民間驕子,總人數在5600人,代表華夏56個民族出席的國家“公祭”大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代表性,此為三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要領導人宣讀祭文,世界重量級媒體把這一具有濃厚中華民族“公祭”盛況向全球70億人轉播,又將是一個什么樣的效果?此為四也;最后,國家“公祭”應作為繼承民族傳統,發揚民族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展示民族文化,恢宏民族核心價值,凝聚民族靈魂,彰顯民族氣魄,創新民族之路,打造民族未來之多種精神層面的文化盛會。
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趨多樣化,這是不爭之實。但我們也應看到,在許多媒體和文化平臺上,過多地充斥著一些庸俗無聊娛樂,許多人在追逐金錢、物質、財富的同時,心中缺失了信仰,缺失人生意義的追求,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以至道德、情操和人格的缺失,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我們也應客觀地看到,傳統文化的缺失不僅表現在年輕一代的“80”、“90”后身上,也有相當一批“70”和“60”后,甚至在一些基層領導身上也無不表現出來。他們只知做“官”,卻不知如何“做人”。只知發號施令,卻不知“兩漢”“魏晉”為何物,何談“三皇五帝”?在時下全面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今天,顯得格外不和諧。
“公祭”中華人文始祖,就是對中華文化的推崇,就是對人文始祖的緬懷和追思,就是對國人進行一年一度最好的人文教育。使 “清明公祭”華夏民族人文始祖大典成為真正具有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國家行為,對于振興中華民族和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富裕文明的中國,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如此,則弘揚了古老與文明,傳統與時代,繼承與創新融為一體的國家大典。
如此,“清明”之日成為國人之節,成為國家之禮,成為世界翹首期待之大典。
如此,則民之幸甚!民族幸甚!國之幸甚!世界幸甚!
(李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