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響河流域時說:“一定要把退耕還林的成果鞏固好,要研究后續政策,努力解決好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SPAN lang=EN-US>2009年10月17日,溫家寶總理視察巉口金盆山退耕還林情況時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調動農民積極性作用更大,將來林地就等于是自己的了,承包期限70年不變,實際上就是永遠不變?!睘閷⒍ㄎ鞔蛟鞛橐司?、宜游、宜投、宜會、宜商的“五宜”生態城市,市委、市政府開展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綠色家園建設活動很好的呼應了中央的要求和期待。
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要把環境因素考慮在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追求經濟發展。2010年8月7日晚,舟曲縣因強降雨引發滑坡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也更加說明加強生態安全建設的重要性。舟曲山洪地質災害與環境生態功能的減弱和退化、特別是人為干擾所造成破壞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系,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
一、定西市林業生態建設回顧
(一)退耕還林工程。定西市退耕還林工作從2000年開始,十年來,定西市委、市政府把退耕還林工程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切入點,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狠抓落實,取得了較好成效。定西市2000年至2009年共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41.63萬畝,其中退耕還林草136.63萬畝(還草3.5756萬畝),荒山造林195.41萬畝,封山育林9.6萬畝。累計完成退耕還林投資18.6762億元,森林覆蓋率達到12.5%。在退耕地還林中,帶幅之間共間作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59.34萬畝,年產鮮草6.2億公斤,以草產業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目前定西市優質牧草留床面積達到188萬畝。
(二)封山禁牧工程。為了鞏固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2005年1月14日,定西市一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在全市重點區域實施封山禁牧發展舍飼養殖的決定》,定西市政府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并于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市一次性實行全面封禁。確定封山禁牧總面積1566.33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3.1%。全面實施封山禁牧以來,在重點區域內基本實現了“樹上山、糧下川、羊進圈”的目標。目前,封山禁牧各項工作進展順利,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潛在的巨大效益和深遠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定西市累計建成沼氣池2220口,推廣太陽灶13.3389萬座,太陽能熱水器1.3萬平方米,太陽房0.45萬平方米,太陽能溫室 9200座,推廣省柴節煤灶48萬戶,節約了能源,保護了資源。2009年底,全市牛羊飼養量分別達28萬頭和120萬只,畜牧業產值達12.9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 人均牧業收入達到460元,種草養畜已成為我市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以明晰林地使用權和林木使用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改革。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在此基礎上,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制,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林區和諧的目標。定西市林業用地總面積812.67萬畝,占定西市總土地面積的28%,也就是定西市造林所能達到的極限。其中有林地209.98萬畝,疏林地34.85萬畝,灌木林地198.73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53.07萬畝,苗圃地0.4萬畝,宜林地215.64萬畝。定西市共有集體林地總面積604.72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6.1%。據不完全統計,其中有林地126.32萬畝,疏林地27.14萬畝,灌木林地159.57萬畝,未成林地49.08萬畝,宜林地242.61萬畝。納入林改面積524.69萬畝,涉及7縣區119個鄉鎮1799個村1126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4.26萬戶,總人口190.58萬人。已完成勘界確權面積138.2956萬畝,其中安定區111.72萬畝、市列6個試點鄉鎮26.5756萬畝。已承包到戶124.489萬畝,占90.02%,其它經營13.8066萬畝,占9.98%,頒發林權證88131本,頒證率達100%。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工程。一是農戶只注重造林,對管護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全市有15度以上坡耕地近300萬畝需要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工作進展不平衡,任務艱巨,放牧、散牧、偷牧現象依然存在,林木管護措施落實不到位。二是退耕地苗木保存率低,干旱缺水是導致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因素。三是樹種選擇和搭配不合理,在樹種選擇上出現了一些失誤,沒有做到適地適樹。四是林業服務水平不高,林業基層科技隊伍不健全,林業科技水平偏低。五是原有重點項目縮減,新的項目尚未跟上,投資銳減,專項資金撥付不及時,對林業工程建設帶來不利影響。
(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集體林地納入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面積小,直接影響群眾參與林改的積極性,定西市600多萬畝集體林中僅130多萬畝納入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管理。從產業發展來看,定西市林業基地建設比重低、規模小,林業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林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名牌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不強,林業的經濟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對林農增收的帶動作用不夠強。定西市農村能源結構尚未根本改變,燒柴禾的現象依然存在,林改后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潛在威脅。
三、對“十二五”期間定西市林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我們要認清形勢,找準差距,創新思路,努力推動定西市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笆濉逼陂g定西市林業應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按照定西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大項目爭取力度;發揮中水灌溉效用,提高造林綠化質量;實施科教興林戰略,提高林業服務水平;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科學配置樹種林種;探索發展林業產業、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深化集體林權改革,申請增加補償面積;推廣使用清潔能源,促進生態環境和諧。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構建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健全的林業產業體系,為建設西部經濟強市做出貢獻。
(一)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大項目爭取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森林資源安全是當前和今后工作的首要任務。一要加大林業執法力度,進一步落實依法治林的方針,依靠強有力的法律法規體系,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切實維護森林資源安全。嚴格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的審批,防止森林資源的流失。積極推進林業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深化林業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力量,提升執法權威。二是認真做好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三是加強封山禁牧工作。建立健全封山禁牧檢查督查制度,堅決杜絕局部依然存在的放牧、散牧、偷牧現象,堅定不移地實行封山禁牧。
根據定西市退耕還林工程“十一五”規劃,尚有15度以上的坡耕地近300萬畝需要退耕還林,其中 25度以上坡耕地就有182.08萬畝。由于定西市屬全國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加上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后續產業培育難度大,應爭取國家區別對待,給予項目和資金上的傾斜扶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推進退耕還林工程,近年來退耕還林任務量大幅度減少,這與我們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因此,建議加大退耕還林工程項目的爭取力度,特別是坡耕地退耕還林的項目,請求國家在制定和下達今后計劃時,將項目重點安排在坡耕地面積大、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的包括定西市在內的黃河中上游和西部地區,力爭完成182.08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實現退耕還林,使定西市林業用地總面積接近1000萬畝,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發揮中水灌溉效用,提高造林綠化質量。定西市是一個“十年九旱”的地區,尤其是北部四縣區年降水量在400 mm左右。干旱是導致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因素,抗旱造林和多次的補植補造,增加了工作難度,提高了造林成本,影響了林木的生長速度及其生態效益的發揮。定西市嚴重缺水,引洮一期工程中甩掉了生態建設用水這一項,因此利用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出水、雨水、河水等作為中水水源,供給定西市城區面山、綠地灌溉用水是一個較好的出路,也是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安定區、臨洮縣、隴西縣、渭源縣已建成污水處理廠,日實際處理能力接近2萬方,年產生中水730萬方;建設城市雨水集流系統,在城市下游建設人工湖進行蓄水,定西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已達80平方公里,按70%的收集率,年可收集雨水2240萬方;僅此兩項,年可利用中水量3000萬方,按每畝林地、綠地年供水50方計算,可灌溉面積60萬畝。灌溉采用噴灌、溝窩灌和滴灌相結合的方式。
(三)實施科教興林戰略,提升林業服務水平。把依靠科技進步貫穿于林業建設的全過程,努力提高林業建設質量和水平。一是結合實際,推廣實用技術。要緊緊圍繞抗旱造林,大力推廣抗旱造林實用技術。二是創造一個比較穩定的林業科技支撐環境。進一步改善林業辦公條件、設備,營造比較寬松的林業發展環境。加強林業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林業科技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三是開展科技承包和技術服務。積極鼓勵林業科技人員深入林業建設第一線,創辦科技示范點,提倡有償服務,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利用。
(四)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科學配置樹種林種。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混則混的原則,堅持喬灌草相結合,以生態林為主,突出喬木林,營造混交林。應用適生鄉土樹種刺槐、榆樹、山毛桃、山杏、楊、柳、側柏、檸條、臭椿、云杉、沙棘、紅柳、文冠果等,確保造林質量和綠化效果,道路綠化也盡可能選用本地樹種和草種,既節約成本又容易養護,同時充分體現綠化的地域特點。尤其是抗逆性強、易于生長、耐干旱瘠薄的刺槐、臭椿、沙棘和文冠果,作為造林先鋒樹種,其根蘗萌生能力極強,成活一株,帶動一片,造林綠化效果明顯、生態經濟效益突出。在城區綠化中堅持以常綠樹種為主,闊葉樹和花灌木為輔的思路。
(五)探索發展林業產業,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林業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2年)》提出,我國將重點培育十大林業支柱產業。 定西市在做大做強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產業的同時,建議林業科研部門、企業積極探索、試驗推廣適合本區域發展的林業優勢產業,給予重點扶持和政策傾斜,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林業領域,通過發展林業產業,保持“十二五”林業投入不減少。定西市旱農中心在西川園區日光溫室反季節杏樹栽培已經取得成功,這為定西市發展日光溫室種植反季節水果開了好頭,成為定西市設施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之一,需要在規模和品種上加以拓展,例如紅提、桃等。建議在油茶、核桃、板栗、柿子、棗5個重點發展的木本糧油樹種中進行篩選試驗,核桃在隴南已經發展成為大的產業,在定西市南部岷縣、漳縣能否引種、試種。此外,葡萄在與定西市相鄰的天水市、固原市都有種植,可否在渭河、洮河、漳河沿岸水川區進行試種。
“十二五”時期,針對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任務整體縮減的實際,在抓好現有各林業重點工程的同時,建議業務部門積極爭取新上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項目,使林業建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加強項目儲備,重點爭取文冠果生物質能源林、碳匯林和渭河源區生態保護與治理等重點項目上馬實施。
(六)深化集體林權改革,申請增加補償面積。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提高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認識,切實推進林業經濟發展,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林改目的。以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帶動整個林業改革。改革是解放林業生產力的活力所在,是解決林業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挖掘林業自身潛力的有效方式。通過改革,消除制約我市林業發展的體制障礙;通過改革,最大限度地適應我市新形勢下加快林業發展的需要;通過改革,更好的發揮林業在定西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全局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申請增加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面積,加強對重點公益林管護的財政支持力度。目前,定西市600多萬畝集體林中僅130多萬畝納入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管理,僅占21.67%。在定西市林改實踐中,對納入國家補償范圍的集體林地,農民承包積極性高,而其余集體林地雖屬重點生態公益林但未納入國家補償范圍,林改后如何落實每家每戶的管護經費,亟待研究解決。建議爭取國家和省上將定西市所有承包到戶的集體林地全部按政策要求納入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管理范圍,按目前每畝每年補償10元的標準,每增加100萬畝,將增加補償資金1000萬元。
(七)推廣使用清潔能源,促進生態環境和諧。以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目標的農村低碳發展理念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太陽能以清潔、安全等顯著優勢,成為能源界新寵。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應用,結合定西的實際,發展低碳經濟,在新農村建設上融入環保理念,可成為定西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參考思路。據測算,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每臺每年省煤130元、省電1050元。太陽能路燈,以每盞400瓦的路燈計算,每盞每晚大約可節省4度電,一年可節約1400多度,節省電費840多元。由此可見,使用太陽能,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的面貌,而且可有效節約能源,減少排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在太陽能的應用中,太陽能熱水器的熱利用轉換技術無疑是最為成熟的,光伏電池、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在時機成熟時逐步推廣使用。農村沼氣加上太陽能和風能的應用,一方面滿足村民基本生活能源,改善農戶生活環境,減少病菌傳播,還能有效保護植被和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促進生態和諧。
(民盟定西市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