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手機氣象信息服務納入全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和應急管理工作范疇,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舉措。2009年6月25日,定西市遭受了強降雨、冰雹、大風、山洪災害天氣過程,造成人員3死6傷等嚴重災情,引起了中共定西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及時下發了《定西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主汛期手機氣象短信防災減災演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定政辦發(2009)94號)并貫徹落實,在氣象和通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分別于2009年8-11月和2010年7-10月開展了演練活動,第一次參加人數是移動、聯通、電信公司分別為16萬、2.2萬、2.8萬;第二次參加人數分別為25萬、2.5萬、2.5萬;累計免費發送天氣預報服務短信16500萬條,氣象警報1260萬條;氣象短信覆蓋面由全省地州市第13上升到第7位,在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F就信息化建設思考如下:
一、在主汛期開展手機氣象短信防災減災演練活動4個月,其實也就是“用足用活國家政策,沒錢也要干事”的好辦法,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加強防災減災信息服務工作具有現實意義,應該每年搞一次,能否覆蓋所有農民用戶?能否給農民免費服務6個月?其它部門也可以借鑒。
二、氣象科技服務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其它部門應該與氣象部門密切聯系,利用現有的氣象短信平臺、12121答詢平臺、“定西農經網”(www.dxnw.gov.cn)、待建的“村村通大喇叭”平臺等信息化服務通道和手段,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各行各業的服務信息,這有利于提高全市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務水平。
三、氣象短信服務平臺的發送速度達到每小時80-100萬條,其它行業或單位如何能充分利用如此強大的短信服務平臺搞好信息化、社會化服務工作,政府應該研究和協調?另外,如此強大的短信平臺除“訂制”和“退訂”外,再沒有其它信息交流互動功能?氣象12121答詢平臺的互動效果也有待改進?
四、氣象12121答詢平臺是短信太“短”的補充,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各行各業各單位,批量服務資料可通過自動傳真、郵件群發、快件送達等方式來實現,人工座席功能更是個性化交流、服務的通道。氣象信息可以免費,但服務是有成本的,因為各單位辦公電話每號每月5元的包月通信費未落實而至今未開通這些服務功能,政府應該推動和協調。
五、氣象服務工作信息化具有示范作用,每小時能發送80-100萬條氣象服務短信的服務平臺更具代表性。信息化的關鍵問題是信息管理機制與信息系統建設,這需要政府想辦法解決。其實,實現信息化并不需要財政支付多少錢。例如:對當地各單位現有設備和技術資源進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就可解決設備和技術問題;根據定西市直單位大小各抽調1-2名計算機人才,既不影響各單位日常工作,又解決了熟悉各行各業技術和服務的人員隊伍問題,充分挖掘設備和人員的潛力,就可實現信息化。
六、氣象工作是以分鐘卡時間,以0.1‰來考核質量的,除日常工作外,還有“月重點、月安排、月小結、月通報、月考核”等一系列督促、檢查、落實的措施,每件工作任務都落實到個人并考核,共同打造出了“氣象效率”,不愧為“全國文明單位”。當地其它部門或單位應該借鑒,若每件工作達到“任務清楚、責任到人、限時辦結、逐項考核”時,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否則,越信息化就越容易暴露矛盾和問題,因此建議定西信息化走自小而大,自下而上,層層落實,逐步推進戰略。
信息管理機制與信息系統建設是個涉及各行各業的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一批具有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知識的人才,天天從海量信息中去挖掘財富,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社會經濟效益,比單一的電子政務、資料數據庫、互動網絡平臺等復雜得多。
(定西市氣象服務中心盟員邢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