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良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方式轉變的關鍵階段,職業教育也處于面臨實現歷史性突破的關鍵時期。在經濟形勢其變化,返鄉農民工增多的情況下,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解決農村勞動力向現代農業、二三產業轉移的當前之需,顯得尤為重要迫切;要完成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長遠歷史任務,更須依靠完善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正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是落實十七屆三、四、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切實之舉,既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向深層次蔓延的當務之急,更是關乎國家中長期發展的長遠之計。正如2009年5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蔣樹聲在云南省政府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的那樣“如果沒有農村職業教育,如果80℅的農民從未受過相關的教育和技能培訓,怎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們欠發達的西部農村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出路就在于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其關鍵點在于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方法論探索,以科學地貼近農業、農村、農民實際態度,用具體事實說服,結合農民的切身利益,適合農民的認識水平和經濟條件,運用適當的獎勵批評的方法開展工作,方可有效。
一、用具體事實說服——做好思想動員工作
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人們的行為,也決定著事情的成敗。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一個基本觀點。所以,在農村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時,首先,基層干部自己要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將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靈活運用,站在科學發展觀高度,采用擺事實,用具體事實、榜樣、典型去感召,從以例服人,通過不懈努力,上升到以理服人。否則,一開始就像毛主席講得,你如果下車伊始,就伊哩哇啦,亂講一通,或以師爺面孔出現,動輒訓人,事情肯定會辦砸。所以,在農村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剛一開始,一定要使農民親眼看到現實的東西,他們才會相信你的話,才能接受你說的事情,才會樂于接受學習實踐你倡導的事。不然,盡管你講得天花亂墜,一切都等于紙上談兵,毫無作用。比如,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反季節蔬菜,開展大棚養殖業,進行特種養殖業等教育。這些事情很好,銷售渠道暢通,市場前景也不錯,但就是說服不了農民,怎么辦呢?可以在一個自然村起先傳授一二戶農戶,簽訂包賠協議,農技人員全程指導,提供技術支持,通過一個生產周期,使其他農民看到了示范戶的成功后,廣大農民才會爭先恐后地學習這些農業職業技術,如此這般,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才能上軌道,進而上水平、上規模。
二、結合農民的切身利益——做農民的貼心人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單單使農民提高認識,了解事實真相,還遠遠不夠,還得做做農民的貼心人——想為農民所想,急為農民所急,努力將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于農民切身利益結合起來,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怎樣對自己有利,怎樣對自己有害,不利于發家致富,提高生活質量與水平。實踐一再證明,只有農民切身體驗到學習掌握農業科學技術帶來的好處時,才容易說服,工作才容易展開。比如武威市開展的石羊河綜合治理中,其中一項就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第一步,開展宣傳,做思想工作;第二步,幫助農民對比算賬,即傳統種植業與設施農業投入、收入對比;第三步,在自愿基礎上,選拔組織在各村有一定經濟頭腦的,有遠見的農民進行觀摩學習;第四步,進行政策扶持(包括用地、灌溉、技術支持、貼息貸款、組建銷售協會等);第五步,再進行相關農業技術培訓。通過這些示范戶,將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的星星之火點燃起來,進而使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猶如燎原之火燃燒起來。如此以來,政府節水目的達到了,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業結構也得到了優化調整,石羊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于保護。
三、適合農民的認識水平和經濟條件——要漸而易行
在農村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當前最為重要的是要根據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農民的認識程度,耐心地等待,蓄勢待發,抓住機會找準切入點,耐心地解釋說服,并采取農民自己樂意接受的方式,往往不能急于求成。比如推廣制種玉米技術,發展訂單農業的事來說,剛開始農民對此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大,對訂單農業心存疑慮:一是可靠嗎?二是價格一成不變,收入會不會減少?通過示范戶種植,收入比普通大田玉米收入高,事實最有說服力,并且歉收還有理賠,即令時玉米大豐收,也不會降價,依照合同收購。這樣通過身邊的典型、榜樣的示范帶動,使農民堅定了學習玉米制種技術的信心與決心,農業技術人員也就成了各村組爭先聘請的對象。
新中國成立六十一年,改革開放也三十多年了,但面對“三農”問題時,特別是我們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大區,歷史的欠賬仍然太多,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就是現實,發展很不平衡。所以,在農村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時候,一定不能要求過高,必須從當時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出發,實事求是,不然就脫離群眾,會犯錯誤,碰釘子。比如,有一個鄉鎮是山水灌區,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在上一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初,屆時領導處于發展經濟的好意,沒有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與技術培訓,在缺乏論證的情況下,就從山東引進小尾寒羊發展養殖業,又提出大力發展林果業,將蘋果苗分發給農戶在青苗地開溝栽種。由于當時還處于解決溫飽問題,故而農民對養羊、在蘋果苗存在抵觸情緒,最后這件鄉鎮府辦的的大事,不了了之,羊被宰光了,樹苗也被當成燒柴拔了。
四、適當運用的獎勵與批評——鞏固成效,矯枉過正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也要講究教育管理的藝術,恰當地運用激勵的方法。建立一套制度化、常態化行之有效的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獎勵表彰機制。對學習運用職業技術的典型村、組、個人及家庭要表揚獎勵,使他們在電視中有圖像,廣播中有聲音,報紙上有文字圖片,網絡上也有報道宣傳,并通過網絡信息平臺使其產品有推介。做到使學習職業技術者,臉上有光、兜中有錢,心中有譜(發家致富之技),這樣何愁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不紅火?其次,政府要科學論證,著眼長遠,兼顧歷史,統籌大局,注重特色的基礎上,開展命名暨表彰活動,比如有些地方搞得“種糧大戶”、“循環經濟示范村”、剪紙之鄉“、”人參果之鄉”、“當歸之鄉”、“枸杞之鄉”、“奶牛之鄉”、“養鹿之鄉”等。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一些地方,在有一些時間里,有些人對農業職業技術學習,說風涼話,甚至故意造謠破壞的,也要按照毛主席提倡的,以人民內部矛盾處理、消化,及時做好疏導工作,允許農民認識提高有一個過程,發家致富也要講究團結大多數,對那些頑固不化的,要利用群眾集會、培訓班開班、結業之際造指出謠破壞的用意??傊?,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時,不能“一刀切”,要應人、應地、應時而宜。 |